近日,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和西蒙悦达集团合作的“光伏+养殖”项目由“蓝图”终于变为了现实!该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畜牧业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养殖与清洁能源发电的双赢,也为复垦区生态修复治理后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绿”动力。
湛江生态修复项目是中交广航局承建的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内容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的模式发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和海堤生态化改造,计划种植红树林面积546公顷,并在现有海堤迎海侧护坡上开展3.02千米海堤生态化改造,使区域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昔日“黑臭河”“荒矿山”变为生态廊道和宜居家园。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多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我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绿化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进一步筑牢了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两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在开展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过程中,采取“生态修复+”模式,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红树林,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类型,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修复,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今年,中国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继续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财政部24日介绍,2025年将以“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地区为核心,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重点遴选相对集中连片、修复理念先进、工作基础好、典型代表性强、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项目,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中国科学家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红树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保护与恢复的经济回报也远超预期。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列松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重庆市围绕保障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的总体目标,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目前,工程建设整体进度已达96%。
水利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清理整治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4.2万个,恢复水库防洪库容2190万立方米,清理违法建(构)筑物634万平方米,整治河湖库乱象成效显著。